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咨询热线:+86 10 85236725

金年会外地媒体看绍兴

  金年会外地媒体看绍兴【概况】2004年,全市对外宣传工作以“提升绍兴新形象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提高绍兴美誉度”为目标,配合“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战略,着力组织重大活动,主攻重要媒体,推出重点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刊播宣传绍兴的报道12000多篇(条、幅),其中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刊播有关绍兴的报道近1300篇(条、幅),在境外媒体刊播介绍绍兴的专题报道和专题片1500余篇(部)。强大的宣传声势,为“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营造了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市委宣传部提供)

  农家薛雅琴抱着胖墩墩的出生才五个月的小女儿,坐在秋千上悠悠地轻荡。她笑着对记者说:“我从小就生长在这个寨下村,以前这里是典型的脏乱差,鸡棚、猪舍搭在屋边,垃圾成堆,苍蝇蚊子满天飞,农民的房子低矮,没有卫生和排污设施,满村发出臭气。现在好了,农村改造了,我们住的全是公寓楼。”

  顺着她的手指方向看去,那一排排新建的六层公寓楼,下有车库,上有阳台。一些窗口挂着腊肉、酱鸭、青鱼鲞,透出新年的喜气。这个小区共有住宅28幢,安置了本村739户1788人。小区设有商业、邮政、通讯、电力、托幼、老年活动室和社区、物业管理等配套用房,绿化率为31.5%。

  2003年岁末,绍兴市委召开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统筹协调,好中求快,为实现“两个率先”奠定坚实基础。会上气氛热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绍兴市有优势,有条件。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70亿元左右,财政总收入1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

  绍兴市委冯顺桥对记者说:“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我们绍兴,强化统筹发展的理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基层化,加快农村要素向城镇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化。”

  2004年元旦的前一天,记者来到嵊州市。这里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先后被列为全国粮食大县(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全国长毛兔生产基地县(市)、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市),是中国“茶叶之乡”、“木兰之乡”、“竹编之乡”和“果蔬之乡”。

  茶叶,是嵊州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市茶农仅此一年收入3.81亿元。茶叶产业的发展重点,一是品质,二是品牌,三是市场。嵊州市推广无性系良种名茶,扩大有机茶基地,举办名茶电炒制推广现场会,承办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研讨会,投资2.3亿元建设中国茶叶城,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名茶珠茶集散中心、拍卖中心。

  浙江华发出口茶厂董事长尹晓民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彩色的鸟瞰图,占地约11.34公顷、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主体厂房已经结顶。这将是中国第一流的茶叶精制厂,年加工出口3万吨,约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25%。

  他的口气中流露出自豪,作为全国茶叶行业惟一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3年茶叶自营出口额1350万美元,为全国民营茶叶企业出口量第一。华发茶厂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等省相继建立了茶叶基地约5336公顷,带动了6万农户。

  一景乳业公司总经理李鸣对记者说:“我们总投资2.3亿元,计划建成10个牧场,饲养1.3万头奶牛,采鲜奶加工。我们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是公司加基地加农户,让农民同时得益。光是供应奶牛的饲料,利用山地、坡地、荒地种玉米秆、黑麦草,农民种0.07公顷地一年就可收入3000元左右。”

  记者手头的一份最新材料显示,绍兴市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竞争力为目标,正在建设的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面积约733.7公顷,已入园企业52家,计划总投资22.42亿元。全市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44家,其中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225家,超亿元的20家。

  那是碧悠悠的鉴湖,那是郁苍苍的会稽山,那是越城、柯桥、袍江、江滨四个组团,那是镜湖新区的绿色空间。“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名人故里,碧水环城,粉墙黛瓦,古桥连绵”。记者站在一座玻璃桥上,脚下518平方米的特大沙盘气势涌动,璀璨灯光依次亮起,活现了绍兴美好的明天。《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绍兴中心城市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杭甬之间的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拥有百万人口,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

  绍兴市委、市政府在2003年7月召开了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工作会议,建设目标是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设施形态、生态环境、社会文明,提出通过5年努力,把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建设成城市新社区,不再存在农村;把50%左右的行政村改造建设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全面小康新农村;把100个左右的行政村改造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绍兴市市长王永昌,这位哲学博士对记者解说了“以城市的理念改造农村”,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发展中心镇,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变农村为城市,变农民为市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千里绿色通道”,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城乡人民共享现代文明。

  全镇107平方千米、69个行政村通盘考虑,长远规划。编制完成了《店口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店口镇空间发展规划》、《店口镇绿地景观设计》、《店口镇(2003~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勾勒规划面积30平方千米、集聚人口25万的现代新城蓝图。

  路边是一排排别墅,前后花木扶疏。这里是绍兴县柯岩街道新风村。村委会主任陈来张满脸欣喜:“我们村已造了单体和联体别墅192幢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85%的农户已经入住。2004年要再建联体别墅30幢,还要设计建造新风接待中心、农家乐园。”

  全国第一家村办热电厂、全国第一条村办铁路专用线,就在新风村。村办的浙江新风热电(集团)有限公司拥有10家企业,固定资产4.4亿元。全村仅1010人,企业职工就达1300人,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0658元。

  “我们新风人认为,经济富仅是眼前富,素质富才是根本富。”村党委、村委为提高村民素质,成立了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普及领导小组,在村里开办了计算机应用操作、计划生育、WTO知识等各类培训,聘请浙江大学教授来讲授热能动力技术,鼓励村民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的学习,有42人获得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

  如今的绍兴农村,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培训农民,转移农民,保障农民。已有395个村开展了创建活动,成为科普示范村、文化特色村、体育特色村、跨越式发展先进(示范)村、绿色生态村、法制村。

  【让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四射——绍兴市委、市长王永昌谈“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绍兴】10月12日,古城绍兴一举夺得“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殊荣。身为绍兴人的后代,记者为自己的家乡拥有这顶桂冠而自豪。于是到绍兴,找到了绍兴市委、市长王永昌,向他请教古城绍兴的魅力所在。

  王永昌:这次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评选要求很高,有七项标准: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充满活力的经济、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建设、优雅的城市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7项内容涵盖了物质层面的有形因素,也包容了城市精神、气质等无形因素,如同渗透在城市中的每一个细节,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整体风貌。

  记者:《文汇报》曾经发表过一篇专稿:《绍兴——没有围墙的博物馆》;2003年,《文汇报》又发表了《绍兴:古城保护的哲学思考》,对绍兴在保护古城、延续历史文脉方面所作的工作做了详实的报道。这次将绍兴评定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其实也是对绍兴工作的一种肯定。

  王永昌:说绍兴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也好,是一本“厚重的线装书”也好,都是说绍兴的历史,而历史则是前人创造的。如何使绍兴这座古城变得更有魅力,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为绍兴书写一页新的历史,使这一页中既有现代化的进程,又确保古城风韵不受损毁,既体现两朝古都的悠久历史,又能让古城承载新时代的文明,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采用科学的发展观和辩证的思维,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这座千年古城在我们这一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比如说,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绍兴这座古城必须保存古城的风貌,让古城显示出古色古香;同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这样,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尽管他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却能够和平共处,共同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记者:我每年都会回老家几次,过去到了绍兴就有“乡下”的感觉。现在的绍兴与过去已截然不同。印象最深的是城市的交通和市区的建筑。我的一位同事说:只需看一个街区建筑的局部,就能判定出这是绍兴。作为一位绍兴的主要领导,您对绍兴这座古城的管理上有什么理念?

  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的外表,这是她吸引海内外宾客的第一要素。清洁程度、绿化水平、公共设施的完备状况,均表现出一座城市里居民生活的水平和生活态度、道德修养。我们通过大众媒体告诉全体市民:绍兴是我们自己的家园,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在政府与市民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市民的道德规范和居民守则,对破坏游戏规则的市民以必要的处罚。由于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氛围,全市百姓有了公认的道德准绳和自觉行为,整个城市就开始变得温文尔雅,富有君子风度。

  一座城市用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风格来表现城市的创造力,建筑是最具艺术感悟力的指标。绍兴的建筑本来就富有特色,青砖黛瓦,长街小巷,拱桥亭廊,枕河人家,加上市区环绕的河流,桨声灯影的乌蓬船,活脱脱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古都风情画。穿行在这样的城市里,我常常有一种如入画中的感觉。

  绍兴古为“鱼米之乡”,今为实力之都。绍兴是中国的纺织大市,有着近8万台的纺织机,每一年织出的布占中国的15%左右,中国轻纺城雄居亚洲面料交易市场之冠。绍兴的40万建筑大军纵横四海,年创产值600亿元,列全国地级市之首。绍兴黄酒贵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2500多年的酿造史赢得了“天下黄酒出绍兴”的美誉。绍兴嵊州的领带已占中国市场的90%、世界市场的40%,被誉为“一根领带系住了整个地球”。绍兴的区域经济、民营经济彰显活力,23家上市公司打造出了令人瞩目的“绍兴板块”。绍兴市的人均生产总值2003年迈上了3000美元的台阶,跻身中国经济总量30强城市之列,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等城市当中位居前十位。

  绍兴这座城市从古到今,充满着魅力,充满着活力,几千年来,辉煌不断,体现的内在生命力是什么?这种生命力就是当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句践等所培育出来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有胆有识,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绍兴人民,使我们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继往开来。这就是我们绍兴城市内在的魅力,内在的特色,这就是我们绍兴城市内在的力量。

  魅力城市只是展示绍兴经济的一个平台,要想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现在起就是又一个“零”的开始,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次“寻求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开始寻求新的平衡”的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走上一个个新的台阶。可以说,绍兴的经济已突出重围,接近了核心地带,但要闯入地幔,那还需要一个质的飞跃,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只有这样,绍兴充满活力的经济才能拥有持久的魅力。(载《文汇报》11月6日第14版,记者万润龙报道)

  【共享越乡文化同创嵊州文明———嵊州实施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与共享”工程】外来务工者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已经没有多少争议了。但是,在考虑城市管理时,外来人员却常常被视为一种负担。嵊州的外来人员比重很大,相信当地在管理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他们总结出一套“在帮助融入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进取意识”的做法,可以为各地的相关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在嵊州,接受过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的外来人员已有6800余名。这个数字,随着“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健康行动”的深入展开,还在不断扩大。嵊州市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和市卫生局盘算着,要为每个外来务工者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办理一本儿童预防接种手册和儿童保健服务手册,提供一套孕产妇保健服务,还要为外来肺结核病人送上一张结防爱心券。

  嵊州是著名的“领带之乡”,全国80%、全球1/3的领带原产于此。外来人员近10万,占全市人口的13.5%。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像关心本地市民和兄弟姐妹那样关心外来人员。为此,一个以“创业在嵊州、学习在嵊州、文明在嵊州”为主要内容的外来人员“融入嵊州与共享文明”工程,2004年在全市启动。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推出“亲情服务”,为外来人员送上1.5万多张放心服务卡和2.7万多张绿色仲裁卡,卡上印有劳动纠纷投诉、咨询等相关电线多万元,其下属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挂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送的锦旗。

  嵊州的外来务工者,都能领到一张文化绿卡,正面写着:凭卡免费借阅图书,免费参观越剧博物馆、体育馆、越剧艺术中心,参加越剧文化俱乐部……背面印有嵊州市民文明守则。如今,已有3万多名民工拿到“绿卡”。

  夜晚来临,舞蹈培训班人头攒动。双阳电脑科贸公司的江苏籍青年陈保华拉着同来的朋友,一步一顿地学跳舞。“我平时常来文化宫借书,看到墙上有免费舞蹈培训的消息,就约朋友一起来了。”这样的培训班每个月办一期,至今已经办了20期,不仅有交谊舞培训,还有公文写作、演讲口才培训、越剧演唱等。

  外来务工人员还积极参与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我爱嵊州”的征文活动,在“外乡人话嵊州”中发表见解,在“我为嵊州献一计”中提出建议1000多条,涉及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丰富文化生活、加强城市管理、做好宣传等多个方面。(载《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2月14日第1版,记者马鹏军报道)

  【村村都有指导员——绍兴县镇(街道)干部驻村纪事】新春的喜气和着暖阳,鲁迅笔下的闰土后代或聚在山村的路口,或簇拥在临河的桥头,绍兴县的镇(街道)干部驻村指导员拿着一份份《浙江日报》,正在给群众讲解《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一支广受农民欢迎的驻村指导员队伍正活跃在全县19个镇(街道)的343个村。绍兴市委、绍兴县委徐纪平对记者说,驻村指导员制度在兰亭镇试点后,现已在全县推广。这是绍兴县实践“”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2004年开展“基层党建年”活动的重点。

  从部队退伍回乡的兰亭镇农办林科员任水泉,是驻谢家坞村的指导员。他走村入户摸村情,了解到村里过去由于党员之间缺少沟通,在村务、党务等一些大事上意见很难统一,曾导致村“两委”矛盾尖锐、村民告状。任水泉就从扭转这种局面入手,做村“两委”沟通工作。那几天,村党支部陈志芳对任水泉讲,村里要开个支部大会,讨论3名预备党员转正,但担心通不过。原来,其中一名预备党员虽然已经考察了3年多,但因为与老支书有过较大的误会,老支书认为要缓一缓,再考察一年。任水泉就对老支书讲要顾全大局,看人的长处。误会消除了,村支部大会如期召开,3名预备党员被一致通过,按期转正。消息传出,村民纷纷评说:今后我们村里能团结哉,会有力量哉!

  在村委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任水泉简朴整洁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驻村日记》,里面一页页地记满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公桌的上方挂着《驻村指导员工作守则》镜框。陈志芳手指着镜框评说道,任水泉对谢家坞的底摸得比较清楚,办事一是一、二是二,村里的干部群众信任他。

  在兰亭村驻村的朱岳根和在紫洪山驻村的李刚两位指导员说,过去当联村干部,工作上总有浮在面上的倾向,主要是订订报、收收钱、拆拆房,遇到棘手问题要么拖,要么推。现在不行了,拖不了,推不了,要今天的事今天办,才能在村里呆得牢。因为自己的“角色”转换了,绩效都与村里的工作起来了。

  毕业于诸暨农校的富盛镇农办干部周光明,是该镇倪家溇村的驻村指导员。为帮助养鸡专业户许卫忠防治禽流感,他在2月5日、6日,叫来镇畜牧兽医站站长许金祥,又请了7名工作人员,钻到鸡棚里,打着手电筒,给4600多羽存栏鸡一一注射疫苗。那两夜他们都一直忙到凌晨,许卫忠握着周光明等人的手感激不已,周光明笑笑说:“为你分担忧愁,做好防疫服务,也是我的职责……”

  2月12日下午,记者在倪家溇村委会议室里看到村“两委”成员正围坐在一起,听周光明在分析全村禽流感预防情况,同时收集有关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全镇700多农户打响“山里鸡”家禽、“庄老汉”竹笋品牌的合理化建议。春节期间,倪家溇的家禽和竹笋进了绍兴城里以及周边地区的超市和商场,每羽出栏活鸡的脚趾上都套上了刻有“富盛山里鸡”字样的绿色塑料圈,身价一下从原来每千克14元上涨到了现在的20元。

  镇党政办主任陆建祥知道自己成为新围村的驻村指导员后,结合全镇镇域已被列入滨海工业区总体规划的实际,当即向被征地农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对被征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做到失地不失岗。村民们听着听着,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位于兴海桥脚下的“滨海电脑培训中心”是该村被征地农民王仁荣新近开办的,已培训了近80名被征地农民。王仁荣的女儿王兰说,对有一定基础的学员提出的问题,她有点力不从心。目前中心只有10多台电脑,一到傍晚就用不过来。陆建祥站在电脑桌旁,将王兰反映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他告诉记者,他要把这些情况与劳动培训和教育部门沟通联络后,给他们满意的结果。他表示,不但要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还要做好排忧解难的服务员。

  兰亭镇政法办干部是驻黄贤村的指导员,他一到村里,就碰到件麻烦事:正月初十这天,一名年过半百的村民在给邻居造房子时,不慎从高处摔下来死了,全村人把事故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赶到现场后,用“疏”的办法,马上做劝说工作,把双方亲属都叫到村委会,进行调处。从分析事故原因到理赔,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和风细雨地与双方亲属在一起处理了4天,直到达成一致意见,避免了事态的恶化,终于在元宵节前把死者的后事处理好了。

  这件事,也给了全县的驻村指导员深深的启发。平水镇东桃村驻村指导员童兴法说,他所在的村是由原来的4个村合并而成,有近千户人家、3000多人,类似的纠纷也时常发生,他运用“疏”的办法,已较好地处理了村里的一些纠纷,群众对他的工作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村村都有指导员,为绍兴县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介绍,绍兴县还分片成立了4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指导员的工作明查暗访,监控评议。县委将在年底评出“十佳驻村指导员”和“十佳基层青年干部”。(载《浙江日报》2月22日头版要闻,记者蒋鑫富报道)